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话低碳技术发展----“2024国际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对话”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国际合作交流处 发布时间: 2024-06-14

6月12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支持下,上海科工联科创科技服务中心主办的“2024国际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对话”在上海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出席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Eicke R. Weber等中外嘉宾出席,上海科工联科创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王震主持会议,副主任周圆圆及相关处室现场参会。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致辞)


黄红在致辞中对上海参与国际低碳技术创新合作交流提出三点想法:一是建立多方交流对话机制,依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上海科工联科创科技服务中心等机构,组建低碳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发展全球低碳伙伴关系,加强交流对话,探讨创新发展;二是加强低碳技术联合研发,围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重点方向,开展国际联合研究、共建联合实验室;三是强化技术成果的示范应用,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培育特色产业和应用示范,促进合作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落地。

(上海科工联科创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王震主持会议)


绿色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低碳技术更需加强国际创新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做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能源发展研究院院长、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发表了以“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能源转型展望”为主题的报告,提出了能源绿色转型的三大趋势:一是能源开发利用将从资源属性走向科技属性,二是电力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三是能源将从他治走向能源自决。他表示,非常期待与各方加强国际经验和成果的分享,共同为全球的气侯治理做出更多贡献。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Eicke R. Weber做主题报告)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ISE)前所长、欧洲太阳能理事会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院名誉教授Eicke R. Weber表示太阳能和风能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主要支柱,在有效的激励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储能、绿氢的发展潜力很大。低碳技术的发展将超越能源部门,在交通领域、制造行业等都会迈向低碳未来,各方需要尽快提高行动的速度,全球必须加强创新合作。


“低碳技术创新合作中国(上海)行交流计划”正式发布


(上海科工联科创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圆圆发布交流计划)


2023年11月,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科技部正式启动了“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技术等专项合作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上海科工联科创科技服务中心正在推进落实有关低碳领域国际合作,上海科工联科创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圆圆向全球发布“低碳技术创新合作中国(上海)行交流计划”,邀请海外低碳领域合作伙伴参加此项计划,建立对话交流机制,探讨低碳前沿技术,推进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和项目,共享合作成果。


交流分享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成果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数字水电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皓冉,生态环境部发展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姜琦,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杜海亮,上海致远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贤旭分别交流了在清洁技术、小水电合作、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垃圾焚烧、分布式小风力发电等低碳领域国际合作成果与案例。


(王玉涛)

(王皓冉)

(姜琦)

(杜海亮)

(黄贤旭)


创新对话,国际合作为低碳技术发展带来新机遇


(线上线下开展创新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晓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刘晶、菲律宾太阳能与储能联盟主席Tetchi Capellan、泰国国家能源技术中心可再生能源与能效研究主任Nuwong Chollacoop、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CCS/CCUS团队负责人徐绍良、阿联酋技术创新研究所高级主任Mauro Pravettoni、印度尼西亚国家科技部暨国家研究与创新署气候与大气科学研究中心主任Albertus Sulaiman等中外低碳领域专家线上线下开展对话,围绕低碳技术的全球合作趋势,分享了低碳领域新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并探讨建立国际合作框架下的低碳技术共享与成果转化应用模式。各方达成共识,将建立更紧密的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同推动联合研究与成果示范应用。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亚非处二级调研员李鸿炜总结发言)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亚非处二级调研员李鸿炜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希望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上海科工联科创科技服务中心持续发挥好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各方齐心协力共建“一带一路”,共推低碳技术创新合作。

来自英国、匈牙利、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代表,以及来自上海、北京、云南、浙江、江苏、四川、福建等省市的科技主管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代表等150多人线上线下同步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